马克斯·韦伯理性二分法视域下体教融合的价值转向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3

马克斯·韦伯理性二分法视域下体教融合的价值转向与反思

郭卫玲1.2焦素花2

1.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8

2.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教融合的实施现状和相关政策进行反思和探索。研究认为: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体教融合实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但也暴露出目标功利化、资源配置失衡以及评价体系片面化等局限性,这些困境严重制约了体教融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国民体质及推动社会文化进步方面的潜力释放。在深入探讨体教融合的工具理性困境与价值理性转向路径后,不难发现,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价值理性的发展路径转变驱动体教融合在理念、制度、文化等多层面进行深刻的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体教融合;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发展路径

1、问题提出

体教融合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与体育之间的壁垒,促进二者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深度融合,以培养兼具优秀身体素质与全面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然而,尽管体教融合的概念被广泛提及并付诸实践,但其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依然存在显著差距,表现为形似而神非的现象[[1]],并未能充分实现教育理念与体育精神的深度交融,从而引发了学界对于体教融合本质、路径及成效[[2]][[3]]的深刻反思。在探讨体教融合的复杂面貌时,马克思·韦伯的理性二分法犹如洞察社会行动与制度变迁的双棱镜,为这一社会现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依据韦伯的说法,工具属性侧重于从客体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行为本身,注重实用主义,体教融合作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如提高青少年体质、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等;而价值属性则强调主体行为的动机与指向意义,[[4]]尤指体教融合在塑造个体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当前,体教融合的实践内容和力度依然是在体育和教育“双轨制”下的“有限度地融合”[[5]],脱离不了工具理性的窠臼,即过分追求短期可见的成果与效益,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即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成员。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体教融合如何从当前的工具理性主导模式转向更加注重价值理性的发展路径。即如何在体教融合实践中平衡工具属性与价值属性的关系,以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促进体教融合从形式上的结合走向实质性的深度融合?

2、现实困境:体教融合在实践中深陷工具理性窠臼

2.1目标导向的功利化倾向

在当前体教融合实践中,部分学校和相关部门过于注重短期、可量化的成果,如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特长生的升学率以及学校在体育竞赛中获得的荣誉等。这种功利化的目标导向,使得教育和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一些学校为了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过度强调专项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其他体育项目的参与,使得体教融合沦为特长生教育,背离了全面发展的初衷。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得体教融合的实践难以真正深入到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层面。根据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理论,这种现象可以被视为工具理性在体教融合实践中的过度应用。工具理性强调通过有效的手段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忽视了行为本身所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在体教融合中,工具理性主导下的目标导向过于关注短期成果,而忽视了教育和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6]]。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与价值理性所倡导的无条件地追求某种价值目标的行为方式相悖,导致体教融合在实践中偏离了其应有的价值追求

2.2资源配置的失衡

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体教融合实践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长期以来,体育与教育各自为政,两部门融合的思想桎梏尚未被破除,难以真正贯彻政策精神实质,致使政策目标的失真率进一步增高、政策牵引能力失调。一方面,在硬件资源方面,学校和相关部门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体育场馆、器材等设施建设中,以满足体育竞赛和特长生训练的需求,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和普通学生体育活动的设施配备。另一方面,在人力资源方面,体育教师和文化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往往更关注体育教学和训练任务,与文化课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沟通与协调不足,导致教育与体育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真正融合。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资源配置的失衡反映了工具理性在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这种资源配置的失衡不仅影响了普通学生的体育参与机会,也削弱了教育与体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价值理性则强调资源分配应基于对教育和体育活动内在价值的尊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体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评价体系的片面性

当前的体教融合评价体系存在较为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在学生评价方面,主要以体育成绩、体育特长等级等作为评价指标,而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等过程性指标关注不足。这种片面的评价体系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体教融合过程中的真实收获,也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或荣誉而采取功利化的学习态度,忽视了体育活动本身的乐趣和教育价值。在教师评价方面,也主要以学生的体育成绩和体育竞赛成绩作为衡量体育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而对体育教师在教学创新、与文化课教师协同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不利于激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工具理性强调通过结果来衡量行为的合理性,而忽视了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价值理性则强调评价应基于对教育和体育活动内在价值的尊重,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等过程性指标,以及体育教师在教学创新和协同合作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

3、价值转向:体教融合转向价值理性发展的路径探索

3.1理念转变: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要实现体教融合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首先需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深刻变革。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将体教融合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体质或培养体育人才的手段。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项目,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将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与文化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真正实现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根据马克斯·韦伯的价值理性理论,这种理念转变强调了教育和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价值理性倡导无条件地追求某种价值目标,不计后果地实现这些目标。

3.2制度创新:构建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

制度是保障体教融合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要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教育与体育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应制定和完善体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对体教融合实践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体教融合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可以建立体教融合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学校开展体教融合的创新实践项目;也可以制定体教融合的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在学校内部,应建立体育教师与文化课教师的定期沟通与协作机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探索体育与文化课程的融合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实践教学层面,教师在深刻理解体育教育内在价值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游戏的“无功利性”去促使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7]]。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制度创新强调了教育和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价值理性倡导通过制度创新,确保教育和体育活动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内在价值。

3.3文化营造:培育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是体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价值理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学校和社会中营造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能够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认同感,促进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体育文化节、体育俱乐部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育的魅力和乐趣。同时,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推广,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栏等渠道,宣传体育精神、体育明星的事迹以及学校在体教融合方面的优秀成果,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文化营造强调了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即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认同感,促进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价值理性倡导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乐趣,从而增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认同感。

4、理性反思:体教融合价值理性转向的深度探索

4.1.理念反思

在体教融合中,工具理性主导下的目标导向过于关注短期的、可量化的成果,而忽视了教育和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与价值理性所倡导的无条件地追求某种价值目标的行为方式相悖,导致体教融合在实践中偏离了其应有的价值追求。因此,需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深刻变革,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将体教融合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体质或培养体育人才的手段。

4.2.制度反思

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体教融合实践往往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体育与教育各自为政,两部门融合的思想桎梏尚未被破除。在体教融合中,这种资源配置的失衡不仅影响了普通学生的体育参与机会,也削弱了教育与体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价值理性则强调资源分配应基于对教育和体育活动内在价值的尊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体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教育与体育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体育教师与文化课教师的定期沟通与协作机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探索体育与文化课程的融合教学模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和完善体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对体教融合实践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体教融合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3.文化反思

现有的体教融合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过于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工具理性强调通过结果来衡量行为的合理性,而忽视了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体教融合中,这种片面的评价体系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参与和成长过程,也削弱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创新和协同合作方面的积极性。价值理性则强调评价应基于对教育和体育活动内在价值的尊重,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等过程性指标,以及体育教师在教学创新和协同合作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因此,需要在学校和社会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在社会层面,应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社会公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为体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结语

体教分异并非短期政策设计的产物,而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必然选择。从韦伯理性二分法的视角来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犹如洞察社会行动与制度变迁的双棱镜。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体教融合面临着复杂的挑战与转型需求,亟需价值转向,从教育理念革新至政策制度、实践模式及社会文化等多维度进行系统优化与重塑,以突破工具理性的桎梏,实现真正的价值。为此,需构建多维度评估框架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持续的自我审视与调整,优化融合路径,克服工具理性的局限,推动体教融合迈向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性目标,为教育公平、社会和谐及人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改重点课题“家国情怀教育元素融入体育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GKT22_B02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江苏省高校“三域三融”家国情怀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2022SJYB0379)

参考文献

 


[[1]] 刘海东,李娜娜.文化差异与主体认知:体教融合不可逾越的鸿沟[J].体育与科学,2020,41 (05): 36-42.

[[2]] 杨国庆,刘宇佳.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 35(06):621-625.

[[3]] 王文龙,邢金明,米靖,等.结构·历史·行动:我国体教融合制度的变迁逻辑与实践进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03):93-100.

[[4]] 张德胜,金耀基,陈海文,等.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社会学研究,2001,(02):33-48.

[[5]] 毛振明,查萍,洪浩,等.从“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再到“体回归教”的中国逻辑[J].体育学研究,2021,35(04):1-8.

[[6]] 李爱群,吕万刚,漆昌柱,等.理念·方法·路径:体教融合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讨——“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7):5-12.

[[7]] 曹金金,焦素花.“游戏性”缺失的达标体育课堂背后: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的回归[J].福建体育科技,2023,42(0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