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护理中感染防控措施的研究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重症护理中感染防控措施的研究与应用

李朋珍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加之侵入性操作多、环境复杂,感染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文深入探讨重症护理中感染防控措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涵盖手卫生、环境管理、侵入性操作护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医护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旨在为降低重症患者感染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重症护理;感染;防控措施;应用

一、引言

重症患者由于自身基础疾病严重、机体防御功能受损,且常接受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等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使得医院感染成为威胁其生命安全、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ICU 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可高达 20% - 50%,远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因此,强化重症护理中的感染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二、重症护理中常见感染类型及危险因素

(一)常见感染类型

肺部感染:是重症患者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多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相关,病原菌易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引发肺炎。

血流感染:主要源于中心静脉置管,细菌沿导管表面定植、繁殖,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严重感染,病死率高。

泌尿系统感染:长时间留置导尿管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尿道黏膜损伤、尿液反流等因素促使泌尿系统感染频发。

(二)危险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使患者易感性增加。

医疗操作因素:侵入性操作破坏机体天然屏障,如气管插管破坏呼吸道黏膜防御,中心静脉置管损伤血管内皮,为病原菌入侵创造条件。

环境因素:ICU 空间相对狭小、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病房内仪器设备繁多且清洁消毒难度大,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三、感染防控措施

(一)手卫生

重要性: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经手接触传播病原菌导致患者感染的比例颇高。正确有效的手卫生可阻断大部分病原菌传播途径。

措施:在 ICU 病房入口、病床旁、治疗车等关键位置配备充足的手消毒剂,包括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和肥皂、流动水洗手设施。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 “六步洗手法”,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等均需及时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同时,定期开展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反馈与改进,提高依从性。

(二)环境管理

病房布局与通风:合理规划 ICU 病房布局,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严格遵循人员、物品流动路线,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加强病房通风换气,采用高效空气过滤系统,确保空气质量达标,降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如新风系统可每小时换气 12 - 15 次,有效稀释并排出病房内病菌。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定期对病床、床头柜、仪器设备表面等高频接触物体进行清洁消毒,每日至少 2 - 3 次。消毒方法可选用合适的消毒剂擦拭,如含氯消毒剂(500mg/L 有效氯浓度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消毒后确保物体表面干燥,防止潮湿环境滋生细菌。对于特殊感染患者转出后的病房,需进行终末消毒,包括空气消毒、物体表面及地面强化消毒处理。

(三)侵入性操作护理

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插管操作技术,插管前充分消毒口腔、咽喉部,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防止移位、脱出造成气道黏膜损伤。定期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降低分泌物积聚、误吸导致肺部感染风险。每 24 小时更换呼吸机管路,若管路有明显污染应及时更换;湿化器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保持湿化温度在 32 - 36℃,避免气道黏膜干燥、损伤,利于痰液排出。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置管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选择合适穿刺部位,优先考虑锁骨下静脉,减少感染高发部位(如股静脉)的使用。置管后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无菌透明敷料每 7 天更换 1 次,若有渗血、渗液或污染应随时更换。使用肝素帽或无针接头时,确保连接紧密,每次输液、给药前后严格消毒接头部位,防止细菌经接头侵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迹象,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必要时拔除导管并送培养。

导尿管护理:选择合适管径的导尿管,尽量缩短留置时间,遵循 “尽早拔除” 原则。留置期间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牵拉、扭曲,保持尿液引流系统密闭、通畅,防止尿液反流。每日清洁尿道口,可采用温水或温和的消毒剂棉球擦拭,女性患者从前向后擦拭,减少尿道周围细菌滋生。定期更换集尿袋,一般每周更换 1 - 2 次,若有尿液浑浊、异味等情况及时更换。

(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严格遵循用药指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及微生物培养结果,准确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无指征滥用,减少耐药菌产生。例如,对于单纯病毒感染患者,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精准选药: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初始经验性用药应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待药敏结果回报后及时调整为目标性治疗,优化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规范疗程:按照既定疗程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疗程不足导致感染复发或疗程过长引发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定期评估患者病情,结合感染指标动态变化,确定停药时机,确保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五)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定期组织 ICU 医护人员参加感染防控专题培训,内容涵盖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防控措施最新进展、职业防护知识等。培训形式多样,包括讲座、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重要性的认识及专业技能水平。

应急演练:开展医院感染暴发应急演练,模拟突发感染事件场景,锻炼医护人员应急响应、协调配合及处置能力。演练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应急预案进行优化完善,确保在实际发生感染暴发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四、感染防控措施应用效果评估

(一)感染发生率监测

指标设定:通过监测 ICU 患者医院感染总体发生率、不同部位感染发生率(如肺部感染率、血流感染率、泌尿系统感染率等),评估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以月或季度为周期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感染发生率趋势图。

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系统,由专职感控人员负责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微生物培养结果、各项感染相关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采取防控措施前后感染发生率变化。若发现感染率异常升高,及时深入调查原因,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二)患者预后改善情况

观察指标:关注重症患者住院时间、病死率、转出 ICU 后康复情况等预后指标。感染得到有效防控,患者继发感染风险降低,有望缩短住院周期,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提高生存率与康复质量。

长期随访:对转出 ICU 的患者进行一定期限的随访,了解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恢复程度等,全面评估感染防控措施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五、结论

重症护理中的感染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手卫生、环境管理、侵入性操作护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人员培训等诸多环节。通过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可显著降低重症患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尽管目前面临多重耐药菌、人员配合等诸多挑战,但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与多学科协作深入开展,重症护理感染防控有望迎来新突破,为保障重症患者生命健康、推动医疗质量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宁宁.试论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饮食保健,2019,006(045):136.

[2]程艷.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3):225-226.

[3]范爱华,邹雨辰.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3):245-246.

[4]汤玲,皮芝兰.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0):34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