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本论文聚焦重症护理领域,深入探讨人文关怀与患者心理支持的核心内涵、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以及所蕴含的重大价值。通过对重症患者心理状态的精准剖析,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如何全方位落实人文关怀举措,论证其在改善患者心理体验、提升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进程以及优化医护患关系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旨在为重症护理实践提供系统且具有操作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范例。
关键词:重症护理;人文关怀;患者;心理支持
一、引言
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患者病情危急、生命脆弱,处于身心的双重困境之中。在这一特殊医疗场景下,医疗技术固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但人文关怀与患者心理支持同样不容忽视。它们如同温暖的阳光,穿透病痛的阴霾,给予患者战胜病魔的精神力量,是重症护理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对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着深远意义。
二、人文关怀与患者心理支持的内涵
(一)人文关怀的本质
人文关怀是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人格、权利、价值观与尊严,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社会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在重症护理中,意味着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患者身体指标的变化,更要体贴患者在陌生、高压环境下的内心惶恐,给予温暖与慰藉,让患者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二)心理支持的要义
心理支持旨在通过各种心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它协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积极的疾病应对观念,增强心理韧性,使患者在艰难的治疗过程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
(一)焦虑与恐惧主导
环境因素:ICU 内密集的仪器设备、持续的警报声、明亮的灯光以及频繁的医护人员走动,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让患者时刻处于应激状态。例如,一位车祸重伤患者刚被送入 ICU,面对头顶闪烁的监护仪指示灯和身旁呼呼作响的呼吸机,眼神中满是惊恐,双手紧紧抓住床沿,身体本能地抗拒周围陌生的一切。
病情未知:患者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及预后缺乏清晰了解,担忧生命随时可能消逝,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焦虑情绪。很多患者会反复询问医护人员 “我还能不能好起来”“这个病要治多久”,内心充满不安。
(二)孤独与无助感强烈
探视限制:ICU 严格的探视制度虽利于感染控制与患者管理,但却切断了患者与亲人日常的情感联系。患者在遭受病痛折磨时,身边没有熟悉的家人陪伴,独自面对冰冷的仪器和陌生的医护人员,孤独感油然而生。
自理能力丧失:因病情危重,患者大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连最基本的进食、洗漱、翻身都需依靠他人,这使其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觉得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权。
(三)自尊受挫困境
隐私暴露:在重症护理过程中,为了便于治疗与监测,患者身体常需暴露,如导尿、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个人隐私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医护人员面前,让患者倍感羞愧,自尊心受到极大冲击。
角色转变:原本独立自主的个体,瞬间沦为完全需要他人照顾的 “病人” 角色,社会地位、家庭角色的暂时缺失,使患者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自尊心受到伤害。
四、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的实践策略
(一)环境优化举措
1.物理环境改造
调控温湿度:将病房温度保持在 22 - 24℃,湿度维持在 50% - 60%,为患者营造舒适的体感环境,减少因环境不适引发的烦躁情绪。
降噪避光:采用吸音材料装饰墙壁、天花板,为仪器设备安装减震垫、消音器,降低噪音干扰;安装可调节光线强度的照明系统,避免强光直射患者眼睛,让患者能安心休息。
温馨装饰:在病房内摆放鲜花、绿植,悬挂温馨的艺术画作,设置家庭照片展示区等,增添生活气息,缓解患者紧张心理。
2.人文氛围营造
医护人员形象塑造:医护人员着装整洁、面带微笑,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交流时使用亲切、易懂的语言,避免生硬的专业术语,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隐私保护:进行护理操作时,拉好床帘,使用屏风遮挡,确保患者隐私得到充分尊重。操作前向患者解释目的、流程,征得同意,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
(二)沟通交流技巧
1.言语沟通艺术
病情告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病情,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形象比喻。如向心脏病患者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说:“您的心脏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用久了里面长了水垢,水流就不顺畅了,咱们现在就是要把水垢清理干净。”
情感疏导:主动询问患者感受,倾听其内心的担忧、委屈,给予安慰性回应。如对一位术后疼痛难忍的患者说:“我知道您现在很疼,您再坚持一下,止痛药很快就起效了,您已经很勇敢了,咱们一起度过这个难关。”
2.非言语沟通魅力
眼神交流:与患者交谈时,专注地凝视对方眼睛,传递关切与信任,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
肢体接触:在适当的时候,轻拍患者肩膀、握住患者手,给予安抚与鼓励,增强患者安全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适度,尊重患者个人边界。
(三)家属协作模式
1.信息共享桥梁
定期沟通:医护人员每天固定时间向家属详细通报患者病情变化、治疗进展、检查结果等信息,使用图文并茂的资料或模型辅助讲解,确保家属理解。
应急联络:建立紧急联络机制,当患者病情突发变化时,第一时间通知家属,让家属能及时赶到医院或通过视频了解情况,避免家属因信息不畅而焦虑。
2.参与式护理
培训指导:教会家属一些简单的护理技能,如协助患者翻身、擦身、进行肢体按摩等,既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
情感支持:鼓励家属录制温馨视频、写鼓励信,在患者情绪低落时播放、阅读,给予患者精神动力。
(四)心理干预方案
1.心理评估先行
入院初评:患者入住 ICU 24 小时内,运用专业心理测评工具,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CDSC)等,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评估心理状态。
动态评估:根据病情变化、治疗阶段及患者情绪波动,定期或按需重新评估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2.个性化干预跟进
放松训练:针对焦虑患者,指导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放松技巧,每天定时练习,缓解肌肉紧张与精神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负面思维模式,纠正不合理认知,如对疾病的过度悲观解读。引导患者关注病情好转迹象,树立积极治疗信念。
音乐疗法:依据患者喜好选择舒缓、激昂等不同风格音乐,在治疗、休息间隙播放,调节患者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五、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的价值体现
(一)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通过有效的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增加,更愿意配合复杂的治疗方案与护理操作。例如,在进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时,患者因理解医护人员是为其康复着想,能克服不适,主动配合吸痰、换药等操作,减少因抗拒治疗导致的并发症风险,保障治疗进程顺利推进。
(二)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心理状态的改善对患者身体康复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多项研究表明,接受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的重症患者,其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约 10% - 15%,感染发生率降低 20% 左右。良好的心态促使机体分泌有益激素,增强免疫力,助力身体机能恢复。
(三)优化医护患关系
人文关怀营造了和谐的医疗氛围,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充满感激,医护人员从患者的康复与认可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双方关系更加融洽。家属积极配合医院管理,主动为其他患者提供帮助,形成良性互动循环,提升整个医疗团队的凝聚力与服务质量。
六、结论
在重症护理中,人文关怀与患者心理支持是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入剖析患者心理、精准实施环境优化、沟通交流、家属协作与心理干预等策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理体验,发挥巨大的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瑜梅,龚美红.人文关怀在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07):144-145.
[2]李琳.持续人文关怀护理理念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23):70.
[3]包红梅.人文关怀在重症医学科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