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

李朋珍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的关键场所,其护理质量直接关乎患者的预后与康复。本文聚焦于 ICU 护理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阐述了当前 ICU 护理的特点、质量现状,深入剖析面临的挑战,包括人力资源紧张、技术风险、感染防控难题等,并结合最新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与持续发展路径,旨在为提升 ICU 护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改进;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病情愈发复杂、危重,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ICU 护理不仅要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还需提供精细化、个体化的身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助力患者康复。因此,持续改进 ICU 护理质量,推动其稳健发展,是现代医疗领域的核心任务之一。

二、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特点

1.患者病情危重复杂

ICU 患者往往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情瞬息万变,随时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等。护理人员需具备敏锐的病情观察力,能迅速解读各类监测数据,及时发现细微变化并准确判断病情走向。

2.护理技术要求高

涉及多种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像呼吸机、血液净化装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等。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流程、参数调节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确保其正常运行,为患者生命支持提供保障。同时,还需精通深静脉穿刺、气管插管配合、有创血压监测等侵入性操作技术及相应的护理要点。

3.高强度与高压力

24 小时不间断的监护工作,护理人员需频繁巡视、记录、处置患者问题,每班工作时长较长且精神高度集中。面对患者生死一线的紧张状况、家属的焦虑情绪以及繁重的工作量,护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易出现职业倦怠。

三、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现状

1.部分指标有所提升

近年来,在感染控制方面,通过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病房环境消毒等措施,ICU 医院感染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一些大型医院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重点感染类型的发生率降低了 [X]% - [X]%。在基础护理落实上,如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执行率也达到较高水平,多数医院能达到 90% 以上。

2.仍存在突出问题

尽管有进步,但在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上参差不齐,存在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的现象,影响了病情信息的连贯性与准确性,对医疗团队沟通、交接班及后续医疗质量追溯造成干扰。再者,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患者反映护理人员沟通缺乏耐心、对患者心理需求关注不足,家属对病情告知、参与护理决策过程存在意见。

四、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改进面临的挑战

1.人力资源瓶颈

一方面,ICU 床位扩张速度快于护理人员配备增速,导致床护比失衡,普遍低于国际推荐的 1:2 - 1:3 标准,在患者高峰时段,护理人员疲于应对日常工作,无暇顾及质量改进项目与继续教育提升。另一方面,ICU 专科护士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剧人才短缺困境,限制了新技术、新理念在护理实践中的推广应用。

2.技术革新带来的风险

新的医疗技术与设备不断涌入 ICU,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远程重症监护技术等。护理人员在适应新技术过程中,可能因培训不到位、操作不熟练引发误判、误操作风险,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同时,技术更新换代快,设备维护、软件升级等配套管理若跟不上,也易导致设备故障频发,延误救治时机。

3.感染防控压力

ICU 患者免疫力低下,病房内侵入性操作多、人员流动频繁,为病原菌传播创造了条件。耐药菌感染日益严峻,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传统的感染防控策略有时难以奏效。此外,防护物资的合理使用、医护患三方的协同防护执行力度在实际工作中也常打折扣,增加了交叉感染隐患。

五、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改进策略

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1)依据科室患者流量、病情严重程度动态调整护理人力配置,建立弹性排班制度,如在手术集中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期等高峰时段,及时补充机动护士,保障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

(2)强化专科护士培养体系,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多层次、递进式培训课程,涵盖危重症护理理论、技能实操、应急处理、科研素养提升等内容,并设立激励机制,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获取专科资质认证,提升职业成就感,稳定人才队伍。

2.强化技术风险管理

(1)对于新引入的技术设备,组织厂商技术人员、医院内部医疗专家共同开展专项培训,采用理论授课、模拟操作、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关键技术要点,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同时,制定详细的设备操作手册、应急处理预案,放置于设备旁醒目位置,方便随时查阅。

(2)设立设备管理专员,定期巡检、维护仪器设备,与设备供应商建立紧密沟通渠道,及时获取软件更新、硬件维修服务,保障设备性能处于最佳状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故障预警,提前防范技术风险。

3.深化感染防控举措

(1)更新感染防控指南,结合本地、本科室耐药菌流行特点,优化防控流程。推广主动筛查策略,对新入院患者快速检测耐药菌携带情况,实施针对性隔离措施;加强环境微生物监测,尤其是高频接触表面,依据监测结果调整消毒频次与方法。

(2)将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常态化、全员化,融入新入职培训、日常考核体系,通过情景模拟、实地纠错等新颖形式,强化医护人员、保洁后勤人员手卫生、无菌操作、防护用品正确使用等意识,定期开展感染防控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

六、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持续发展路径

1.以循证护理为基石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循证实践,从临床问题出发,系统检索、评价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结合科室患者特点、医疗资源,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例如在预防 ICU 患者谵妄方面,依据循证依据引入早期活动、优化睡眠环境、规范镇痛镇静管理等综合干预措施,通过持续观察、数据分析验证干预效果,不断优化方案,形成良性循证循环,提升护理科学性。

2.借助信息化赋能

构建智能化护理信息平台,整合患者电子病历、生命体征监测数据、护理文书等信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互联互通,便于医护团队全方位了解患者病情,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持。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潜在护理质量问题,如通过分析不同时段护理差错发生率、患者病情恶化趋势与护理操作的关联性,提前预警风险,针对性改进流程;开发移动护理终端,让护理人员床边便捷录入数据、查询资料、接收医嘱,提高工作效率,将更多时间还给患者。

3.融入人文关怀理念

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社会需求,将人文关怀贯穿护理全程。培训护理人员沟通技巧,注重非语言沟通,如眼神交流、肢体安抚,在病情告知时采用通俗易懂语言,给予患者及家属足够的情绪支持;开展家属陪伴、参与护理计划制定等活动,增强家属对患者治疗的信心与参与感;病房环境设计上注重温馨、舒适,营造利于患者康复的氛围,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向全人护理转变,提升护理服务温度。

七、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改进与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不断涌现的挑战,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控技术风险、强化感染防控等策略改进护理质量,以循证护理、信息化、人文关怀为驱动实现持续发展,方能满足危重症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推动 ICU 护理事业迈向更高台阶,为现代医疗救治体系筑牢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高静,张倩.舒适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10):157-158.

[2]常娟娟.循证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切开气道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0):123-124.

[3]李冬冬,杨勇.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3):12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