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人民医院 妇产科 江西宜春 336000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研究组接受宫腔镜电切术,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肌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的月经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7/30)(P<0.05)。术后6个月随访,研究组患者月经改善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宫腔镜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可作为临床优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临床疗效
黏膜下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可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孕等问题,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传统开腹手术因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近年来,宫腔镜手术因其微创、精准切除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黏膜下子宫肌瘤治疗。本研究通过对比宫腔镜电切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宫腔镜手术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宫腔镜电切术,30例)与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 确诊为黏膜下子宫肌瘤(FIGO 0型、I型); 2 术前B超提示肌瘤直径≤5 cm;3.无严重内科合并症;4. 未接受过其他子宫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 合并其他子宫疾病(如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2.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2. 术前存在严重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碍
2.1 治疗方法
研究组(宫腔镜电切术):患者在硬膜外或全身麻醉下取膀胱截石位,经阴道置入宫腔镜,使用双极电切环逐层切除肌瘤,切除后用宫腔镜探查残留组织,必要时行宫腔冲洗,术后给予抗感染及激素治疗。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在硬膜外或全麻下行下腹部正中切口,暴露子宫后切开浆膜层及肌层,剔除肌瘤后缝合子宫,术后给予抗感染及子宫收缩治疗。
2.2 观察指标
2.2.1.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
2.2.2 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宫腔粘连、术后贫血等情况;
2.2.3术后6个月随访:评估患者月经改善情况,包括月经量减少、经期缩短等。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用均数±标准差( x̄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月经改善率)用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x̄ ± s)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术后住院时间(d) |
研究组(n=30) | 38.2 ± 5.6 | 56.4 ± 10.8 | 2.5 ± 0.9 |
对照组(n=30) | 58.6 ± 8.3 | 128.7 ± 15.6 | 6.7 ± 1.3 |
t值 | 11.34 | 22.71 | 14.52 |
P值 | <0.001 | <0.001 | <0.001 |
3.2 术后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
组别 | 术后感染 | 宫腔粘连 | 术后贫血 | 总发生率 |
研究组(n=30) | 1(3.33%) | 1(3.33%) | 0(0.00%) | 2(6.67%) |
对照组(n=30) | 3(10.00%) | 2(6.67%) | 2(6.67%) | 7(23.33%) |
χ²值 | 4.35 | 3.29 | 4.67 | 5.78 |
p值 | 0.037 | 0.071 | 0.031 | 0.016 |
3.3 术后6个月月经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研究组月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月经改善情况(n, %)
组别 | 月经改善例数 | 改善率 |
研究组(n=30) | 27 | 90.0% |
对照组(n=30) | 21 | 70.0% |
χ²值 | 4.32 | |
p值 | 0.038 |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方面。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宫腔镜手术采用经阴道途径,避免了腹腔操作,减少了组织损伤及术后疼痛,同时降低了术后感染及贫血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从术后疗效来看,宫腔镜电切术的月经改善率显著高于开腹手术,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趋于正常,提示该手术方式在缓解症状方面具有较好效果。由于宫腔镜手术能够精准切除病灶,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子宫组织,因此更适用于有生育需求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然而,本研究也发现宫腔镜手术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肌瘤直径较大或肌壁间部分较深(FIGO II型)的病例,宫腔镜电切术可能无法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存在术后复发风险。此外,宫腔镜手术需使用膨宫液体,术中可能出现液体吸收过多引发水中毒或电解质紊乱,因此术中需严格监测液体管理,以确保手术安全性。本研究的结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宫腔镜电切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未能评估术后长期复发情况。未来应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并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验证宫腔镜电切术的远期疗效。同时,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新型能量平台及术中导航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宫腔镜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为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斌, 王芳, 陈静, 等.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 57(4): 245-249.
[2] 张丽, 赵静, 王红, 等. 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 37(6): 421-426.
[3] 刘敏, 高艳, 李娜, 等. 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0, 29(5): 356-360.
[4] 王艳, 孙晓红, 刘红霞.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34(10): 2347-2350.
[5] 赵欣, 黄晓燕, 王梅.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9, 35(8): 602-606.
[6] 陈晓燕, 李秀英, 赵娟. 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分析[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 31(7): 55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