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中医院 江苏省泰州市 邮编:225300
科室:妇产科
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从 2022 年 1 月到 2023 年 3 月在我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 40 例复发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左侧和右侧)的变化,并进行治疗后两组之间的对比。结果:针灸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可有效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针灸;子宫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
引言
复发性流产指连续两次及以上自然流产,对女性身心及家庭造成重大伤害。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药物保胎、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及手术矫正,但部分患者效果有限。中医针灸作为独特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研究表明,针灸能积极影响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该血流状态对胚胎着床、发育及妊娠维持至关重要。因此,深入探究针灸对此的影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一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从 2022 年 1 月到 2023 年 3 月在我科就诊的所有患者当中选取 40 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年龄 23 - 39 岁,平均年龄(31.2±4.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复发性流产的诊断标准,且经超声检查证实子宫动脉血流异常。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20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流产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 20 至 40 岁之间的女性患者。
② 符合复发性流产的诊断标准,即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自然流产。
③经超声检查证实子宫动脉血流异常,表现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降低或舒张末期流速(EDV)降低或阻力指数(RI)升高或搏动指数(PI)升高。
④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⑤近期未接受过其他可能影响子宫动脉血流的治疗,如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内膜切除术等。
⑥ 无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
排除标准
①年龄小于 20 岁或大于 40 岁的患者。
②合并有其他妇科疾病。
③有子宫畸形、子宫纵隔、双角子宫等子宫解剖结构异常者。
④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
⑤ 近期有服用可能影响子宫动脉血流的药物,如抗凝药、血管扩张药等。
⑥ 对针灸治疗存在禁忌证,如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晕针等。
(二)方法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保胎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充黄体酮、维生素 E 等[1]。
2. 针灸治疗组
在常规保胎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针灸穴位选取关元、气海、中极、子宫、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2]。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毫针针刺。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此穴可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对妇科疾病有较好的调理作用[3]。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5 寸,能生发阳气、补气益肾。中极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4 寸,可益肾兴阳、通利膀胱。子宫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 4 寸,中极旁开 3 寸,对子宫疾病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血海穴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 2 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可化血为气、运化脾血。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针刺得气后留针 30 分钟,每日 1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 3 个疗程[4]。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晕针、滞针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观察指标
1. 子宫动脉血流参数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分别测量左侧和右侧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取平均值进行分析。
2. 妊娠结局
随访患者至妊娠 12 周,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包括继续妊娠率和流产率。
(四)统计学方法
我们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x±s)是一种度量方法,其检测结果是t, n(%)是一种计数方法,通过χ²进行检验。P值如果小于0.05 我们就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一)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均有所改善,但针灸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与治疗前相比,针灸治疗组患者的 PSV、EDV 明显升高,RI、PI 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1。
表 1 :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比较(x±s)
组别 | 干预阶段 | S/D | RI | PI |
针灸治疗组(n=20) | 治疗前 | 6.18±1.08 | 0.83±0.07 | 2.58±0.24 |
治疗后 | 5.01±1.31 | 0.68±0.06 | 2.01±0.22 | |
对照组 (n=20) | 治疗前 | 7.12±0.56 | 0.82±0.08 | 2.56±0.23 |
治疗后 | 6.57±0.88 | 0.79±0.07 | 2.41±0.12 | |
t | - | 7.934 | 5.335 | 7.829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二)妊娠结局
随访至妊娠 12 周,针灸治疗组患者的继续妊娠率为 90%(1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0.0%(1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组患者的流产率为 10.0%(2/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40.0%(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n,%)
组别 | 继续妊娠 | 流产 |
针灸治疗组(n=20) | 18(90%) | 2(10%) |
对照组(n=20) | 12(60%) | 8(40%) |
X2 | - | 4.8000 |
P | - | 0.0284 |
三、讨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针灸治疗组的患者在经过针灸治疗后,其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包括左侧和右侧)均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这一改善不仅体现在数值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与对照组相比,这些改善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表明针灸治疗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子宫动脉血流是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则是胚胎成功着床和发育的关键因素。因此,针灸通过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可能有助于提高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增加其成功怀孕和分娩的机会。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在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治疗中,针灸的应用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同时也为医生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有效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的作用机制,优化针灸治疗方案,以期在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治疗中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也可以考虑将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参考文献
[1] 奚婷,刘雁峰,包晓霞,史亚婷,吴豆豆.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3,18(10):1482-1486.
[2] 李逸然.针药结合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高的孕前状态临床观察[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2.
[3] 魏敏敏,韩艳荣.观察温针灸对复发性流产患者黄体中期子宫动脉血流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36):92-93.
[4] 吴立群,杨培丹,易玮.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思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01):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