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问题引导策略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5-03-14
/ 2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问题引导策略的运用

刘国平  迟敏

摘要: 本文聚焦于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探讨问题引导策略在此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通过分析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引导策略的重要性,阐述如何科学设计问题、合理运用问题引导教学过程以及有效评价问题引导效果,旨在提升名著导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问题引导策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 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名著导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然而,当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影响了名著教学目标的实现。
  2. 问题引导策略以问题为导向,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名著。将其应用于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有望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目的:探究问题引导策略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建议,提升名著导读教学质量。
  2. 意义:理论上,丰富初中语文名著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践上,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问题引导策略的重要性

(一)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

  1. 学生阅读现状
    1. 阅读兴趣缺乏:部分学生认为名著篇幅长、语言晦涩,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对名著阅读缺乏内在动力,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阅读。
    2. 阅读方法不当:许多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如不会做读书笔记、不善于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等,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2. 教师教学现状
    1. 教学方式单一:一些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仍以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为主,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梳理和知识点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
    2. 教学目标偏离: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应试,将名著导读教学重点放在名著知识点的记忆上,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二)问题引导策略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设置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什么对唐僧的紧箍咒又恨又无奈?” 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寻找答案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引导策略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提出 “祥子的命运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研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总结归纳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问题引导策略的运用

(一)问题设计策略

  1. 紧扣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名著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问题。如在教授《红星照耀中国》时,若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和意义,可设计问题 “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长征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关注学生差异: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设计分层问题。对于阅读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一些基础性问题,如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是什么?” 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拓展性问题,如 “比较鲁智深和李逵的性格异同,分析作者塑造这两个形象的意图。”
  3. 具有启发性与开放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例如,在阅读《简・爱》后,提问 “简・爱坚持追求平等和尊严的爱情,在当今社会,这种爱情观是否依然有价值?”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深入思考名著所传达的价值观。

(二)问题引导教学过程策略

  1. 阅读前引导:在学生阅读名著前,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阅读《海底两万里》前,提问 “想象一下,如果人类可以在海底自由航行,会看到哪些奇妙的景象?海底世界可能存在哪些危险?” 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走进名著。
  2. 阅读中引导: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比如,在学生阅读《傅雷家书》时,读到傅雷对儿子的艺术指导内容,提问 “傅雷认为艺术家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这些素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3. 阅读后引导:阅读结束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总结、评价和拓展。例如,阅读完《儒林外史》,提问 “这部小说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来批判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制度有什么借鉴意义?” 引导学生反思名著的现实意义,提升思维深度。

(三)问题引导效果评价策略

  1. 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在课堂讨论问题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思维活跃度等。如果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问题引导策略起到了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2. 分析学生作业与测试:通过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名著知识测试等作业和测试,分析学生对名著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如果学生在作业和测试中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表明问题引导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3.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问题引导教学的感受和建议。例如,询问学生 “这些问题对你阅读名著有帮助吗?你希望老师在问题设计上做出哪些改进?” 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问题引导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问题引导策略运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以初中语文教材中《骆驼祥子》的名著导读教学为例,采用问题引导策略进行教学。授课班级为初二年级某班,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名著阅读兴趣不高。

(二)教学过程

  1. 阅读前问题引导:展示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图片,提问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能想象出人力车夫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如果让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成为一名人力车夫,你会面临哪些困难?” 引发学生对祥子生活背景的好奇,导入对《骆驼祥子》的阅读。
  2. 阅读中问题引导:在学生阅读到祥子第一次买车的情节时,提问 “祥子为了买这辆车付出了哪些努力?从他的努力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当读到祥子三起三落的情节时,问 “祥子的命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除了社会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他的悲剧吗?” 让学生深入思考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3. 阅读后问题引导:阅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 “祥子的悲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如果祥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吗?” 引导学生将名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效果分析

  1. 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骆驼祥子》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老北京的社会背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例如,在讨论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时,学生不仅能分析出社会黑暗的因素,还能从祥子自身性格的局限性进行思考。
  3. 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在完成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时,能够准确概括名著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和有条理,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问题引导策略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问题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引导以及有效的效果评价,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名著导读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名著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问题引导策略,充分发挥其优势。

(二)研究展望

  1. 进一步探索问题引导策略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如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形成更有效的名著导读教学模式。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阅读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创新问题引导的方式和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温儒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50 讲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